欲知大道,必先知史。从“小小红船”到“巍巍巨轮”,百年党史里,既有我们“从哪里来”的精神密码,更有我们“走向何方”的精神路标。在百年的非凡奋斗中,从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到抗战精神、延安精神,从“两弹一星”精神、航天精神到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无数人顽强奋斗、前赴后继,共同筑起了中国人的精神谱系。今天党建课堂继续带您挖掘百年党史的精神富矿,领悟其中蕴含的精神力量。。。。。。
长征过程简介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红军主力被迫撤离江西革命根据地,准备与二、六军团会合,沿途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兵力损失五万余人。
12月,黎平会议召开后,红军改变会合计划,向贵州腹地进发。
1935年1月,红军攻打娄山关,占领遵义城,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毛泽东在中央的领导地位也开始确立。会后,红军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翻越夹金山。
6月,与红四方面军会合,开始与张国焘的分裂主义作斗争,左路军走过人迹罕至的草地。随后,红一,三军团和军委纵队继续北上,攻克天险腊子口,翻越六盘山,到达吴起镇与陕北红军会师,中央红军长征宣告结束。
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省会宁地区会师,红军宣布长征胜利结束。
一次次的绝地逢生,一次次的转危为安,红色大军在70年前的那个十月胜利会师的时候,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这些红色战士,不仅谱就了长征这样举世罕见的伟大史诗,而且铸就了无与伦比的长征精神。
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讲政治、顾大局是长征胜利的关键。尽管参加长征的各路红军出发的时间、地点、路线不同,但都能够坚定政治立场,绝对听党指挥,以党和革命的根本利益为重,自觉服从大局,互相配合支持,紧密团结,胜利实现了战略转移。
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如果要念一遍倒在湘江边的官兵的名字,我会从黄昏念到黎明。”湘江战役,红军浴血奋战7个昼夜,战士马革裹尸,湘江血可漂橹,当地居民“三年不食湘江鱼,十年不饮湘江水”。这条血色之路上,为了国家和人民,他们一往无前,无坚不摧,至今仍有大量红军墓、红军碑,诉说80年前这支队伍“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英勇与坚贞。
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在这条征途上,年轻的共产党人把自己的命运与中华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把军事上的战略转移与政治上的战略转变联系在一起,把长征前进的大方向与建立抗日的前进阵地联系在一起,创造了世界军事史的惊人奇迹,谱写下中国革命史的光辉篇章,正是这种独立自主、敢于创新的胆略,红军走出了一条“把活路堵死、向死路求生”的新路。
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长征是充满着无私奉献精神的史诗。无论是难以自拔的沼泽,还是茫茫无际的草地;无论是皑皑白雪,还是飞机大炮;无论是酷暑严寒,还是饥饿干渴……红军将士始终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与人民共患难,同生死,一同迎接胜利的曙光。
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被水冲走了。为了让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她坚持没告诉战友们,装成没事发生一样,拔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让挎包塞得鼓鼓的。不久她的身体不行了,在护士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粮”的事后,大家才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于是大家每人自愿地分一点干粮给她,让她体会到了家的温暖……
故事虽小,内涵不小。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却让我们看到红军战士们的优秀品质——不怕苦、坚强、无私、热心……小兰,她只是一个13岁的小女孩,却有大人一样坚强的意志,也知道体谅他人。一个小女孩尚且如此,可想而知,伟大的红军队伍的优良品质了。
“我们党领导红军,以非凡的智慧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战胜千难万险,付出巨大牺牲,胜利完成撼动世界、彪炳史册的长征,宣告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图谋彻底失败,宣告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肩负着民族希望胜利实现了北上抗日的战略转移,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事业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开启了中国共产党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斗争的新的伟大进军。这一惊天动地的革命壮举,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谱写的壮丽史诗,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巍峨丰碑。
伟大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讲话
来源:人民日报 学习进行时